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网络普法

“八五”普法·全国生态日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发布日期: 2025-08-21
  • 来源: 友谊县人民法院
  • 访问量:32

2025年8月15日


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


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树立环保意识


爱护生态环境


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图片

  你了解《环境保护法》吗?

图片

《环境保护法》的内涵

《环境保护法》指的是以保护环境,防止人为破坏为主要目的,调节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法律规范的集合。
从字面意思看,环境保护法首先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为了寻求快速发展,只能牺牲环境和资源,进而实现生产能力的飞跃。那时候人类社会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被破坏,资源被恶意消耗的严重弊端。
人类进入21世纪,自然灾害逐渐升级,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环境保护法,意在调节人类利用环境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最后,环境保护法的内容涵盖较多,集合了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方面。环境保护法需要相关法律部门参与,更需要全人类的加入,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图片

《环境保护法》的设立

(1)1979-1993 法规建设阶段
1979年9月,我国第一部环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开始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198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1982年颁布《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排污收费制度正式建立。
(2)1993-2011 规模化治理阶段
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图片

《环境保护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时的环保法主要是对一些自然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譬如,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是我国的第一部矿产资源法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国关于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都有了规范和保障。自此以后,我国的立法者开始逐渐重视环境保护法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②1979年9月13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③1989年12月26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④2014年4月24日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⑤现在。新《环保法》的正式确立和实施,将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环保法》加强了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对于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也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规范和限制。新《环保法》的确立和实施,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都归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协调人类活动和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新《环保法》的初衷和目的,通过新《环境保护法》的确立,越来越多国民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重点法律条文  

图片

(1)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法条原文: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作为保护我国生态资源的重要方式,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概念,自被提出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修订《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

法条原文:

第二十九条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3)加大处罚力度,按日计罚无上限

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按日计罚”这一记重拳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违法成本。

法条原文:

第五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4)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专业性比较强,起诉主体要对环境的问题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诉讼能力以及比较好的社会公信力,致力于公益性的活动,不牟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组织,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法条原文:

第五十八条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5)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

《环境保护法》第五章专章规定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

法条原文:

第五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五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在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  

图片

(1)平日的点滴累积是浪费的大头

生活中大多的浪费是由于平日不注意的浪费不断累积,最后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损失。制定自己的环保计划,严格遵守,这边便是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能做到的最好的环保。

(2)一次性塑料,未必只能用一次

塑料是原罪吗?我想塑料不该背环境的锅,更多时候是人类使用它的方式出了问题。塑料很难降解,正是因为它坚固耐用的特性。仅仅赋予它短暂的使用寿命,对塑料来说是大材小用,对地球来说也是负担。

(3)精简消费:如无必要,勿增实物

如今很多产品功能真的过于细分了,但是很多产品买下后只用了几次,它之后的价值便只是我们拥有它,而不是我们需要它。

(4)负责任地“断舍离”

即使是自己不再喜爱的闲置物品,也尽可能为它们找到更好的归宿吧。直接扔掉当然省事,但也意味着终结了它的使用寿命。

(5) 减少浪费,物尽其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物尽其用。不浪费就是最大的环保。


供稿:政法管理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